我國經過近20年的努力,中國光伏產業憑借技術和規模優勢,成為全球第一大光伏市場及光伏產業制造中心。“光伏”,一個令人熟悉而又陌生的詞匯;同樣,也是一個令人驚喜而又充滿希望的詞匯。一個能源的時代變革,給我們千家萬戶帶來了綠色能源。讓我們的生活更美好了。 中國光伏行業協會發布的《2022中國光伏行業發展形勢及未來展望》顯示,2021年,我國光伏產業,多晶硅產量連續11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組件產量連續15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新增裝機量連續9年位居全球首位;光伏累計裝機量連續7年位居全球首位。如今,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現狀或是預期,光伏產業都是一片欣欣向榮象。
但人們也有疑慮,十年前的“貿易大棒”會否重演,硅料大漲是否會持續施壓行業,以及激烈競爭下哪家企業能脫穎而出等等,而這些或許都要從光伏行業的發展歷程中找到答案。
20世紀70時代,石油危機爆發,太陽能光伏發電產業在全世界迎來發展良機。彼時,美國是光伏產業的霸主,在政策支持和技術積累之下,誕生了一批世界一流的光伏企業,其他發達國家也跟隨其后,大力發展光伏產業。
在國內,因為生產多晶硅電池板的利潤大,很多企業成為光伏電池的代工廠,但這些產能主要是供給國際市場,國內的光伏裝機總量相當低。2000年,IEA世界能源大會預測,到2020年中國的光伏總裝機容量將少于0.1GW。
然而中國光伏產業的發展遠超這個預期。一方面是技術研發突破不斷,國家陸續成立多所重點實驗室和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并與國內知名學校合作,對光伏發電過程中的各種材料、設備開展基礎研究。
另一方面是企業涌現規模增長,1998年,從日本進口散件組裝太陽能霓虹燈的苗連生對太陽能產業產生了極大興趣,成立了保定英利新能源有限公司,成為首家中國光伏產業公司。
2001年,在無錫市政府的支持下,師從“太陽能之父”馬丁•格林教授的施正榮留學歸來,成立了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此后成為全球知名的光伏巨頭。2004年前后,隨著《京都議定書》、《可再生能源法》及其修訂后的法案等推出,全球光伏產業迎來全面爆發。 中國的光伏企業趁勢站上世界舞臺。2005年12月,尚德成為中國大陸首家登錄紐交所的民營企業,2007年6月,英利登錄紐交所上市成功。期間還有晶澳太陽能、浙江昱輝,江蘇阿特斯,常州天合光能,江蘇林洋等中國光伏企業陸續在海外成功上市。數據顯示,2007年,全球太陽能電池片產量為3436兆瓦,同比增長56%。其中日系廠商的市場份額下降至26%,中國廠商的市場份額提升至35%。 2011年,中國光伏產業迎來危險時刻。全球金融危機沖擊了歐洲光伏市場,美國掀起對中國光伏企業的“雙反”調查,在多重政策的支持下,光伏企業在國內市場重尋棲息之地。 此后,是中國光伏企業漫長的修煉“內功”時期,從硅料、硅片、電池片到組件,各個細分行業出現了一批又一批的創新企業,如打破多晶硅料技術壟斷的協鑫集團,推動單晶硅替代多晶硅的隆基集團,憑借PERC電池片工藝彎道超車的通威集團等等。即便是光伏產業政策退補,已然屹立于世界光伏產業前列的中國光伏產業也快速適應了過來,并步入朝著“平價上網”目標前進的發展階段,過去十年,光伏發電的成本下降了80%-90%。 值得注意的是,“貿易大棒”的困擾源源不絕。近年來,美國、印度等國家為保護本國光伏產業,多次實施貿易限制措施,如美國201調查、301調查及印度反傾銷調查等。今年3月,美國媒體還報道稱,美國商務部將調查中國太陽能生產商是否通過在4個東南亞國家開展業務來規避太陽能關稅,若調查屬實,美國將對來自這4個東南亞國家的光伏組件征收高額關稅。 短期來看,會對國內光伏企業,尤其是海外市場占比較高或增長迅速的相關企業業績有所影響。如隆基股份,2021年美洲市場營收130億元,同比增長47%,占總營收的16%;歐洲市場114億元,同比增長128%,占總營收的14%。但如今的中國光伏產業已今非昔比,產業鏈的自主可控避免了如芯片般的“卡脖子”危機,研發、生產的技術和規模占據著優勢,內循環下自身龐大的需求市場也是強有力的支撐,海外市場摩擦或對部分企業來說或有陣痛,只要堅持技術和產品為王,卻也難撼根基。
迎著光伏行業的不斷發展,我們眾能人在行業里不斷的攀爬永攀高峰,在光伏系統和清洗運維方面我們是專業的,也為全世界的各各國家的朋友點亮了千家萬戶。也為全世界的朋友們提供了綠色光伏能源。智慧眾能點亮綠色世界。
|